目前看了三個單元,「媽媽的搖控器」、「茉莉的最後一天」和「貓的孩子」,決定不要再浪費時間看下去了!老實說,有點失望!可能之前看過很多訪談,很期待這個題材的故事拍出來會是如何?結果是完全沒有共鳴。

  「媽媽的遙控器」我個人覺得太過 over,基本上那樣的控制慾是有病吧?已經不是天下父母的以愛為名,也感覺不到媽媽的愛。還有,竟然說「灌籃高手」是給小孩子看的,真是太失禮了,哈哈!

  「茉莉的最後一天」好一點,媽媽其實試著想去了解孩子怎麼了?她以為可以找到怪罪的藉口,結果發現原來兇手是自己。但是茉莉的成績很好,基本上她可以一邊寫小說一邊唸書啊,像是劉兆玄出小說時就是高中生,還不是瞞著他爸媽。比較想死的應該是老是被拿來比較的妹妹吧?

  「貓的孩子」更怪,前面還嚷嚷為什麼看不到他的努力?為什麼不抱他?另一個說他毀了她的人生,問他拿什麼回報她?然後扭打掐著脖子,接著母貓生了,最後抱在一起哭?!我只能說我一整個黑人問號,比王語嫣掉到井裡被救起後就愛上段譽更扯!

  總覺得這些劇本對於親子之間的描述太過對立。我相信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都會被父母傷害,所以吳曉樂說:「你知道有多少小孩苦苦等待父母的一個道歉?」但是,我可以理解為什麼父母不道歉,因為她們不覺得她有錯啊!而事實上,其實我也不需要她們的道歉,那不過就是價值觀不同罷了,因為父母覺得唸書很重要,所以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壓在孩子身上,但是這又何錯之有?父母本來就是用他的價值觀在教育小孩。

  我國中念私校,高中考上的私立高中是第六志願,開學那天因為還沒有制服和書包,學校要新生先穿國中的衣服,我娘在校門口對著我說:「你看你看,人家那個曉明的都把書包反著背,你怎麼都不覺得可恥。」我不能說我沒有因為這句話受傷,因為在乎,所以覺得受到傷害。不止是成績,長大後是工作、婚姻,我常常因為父母的期許感到身心俱疲。但是,我不需要她跟我道歉,能讓我覺得釋然的,反而是當我不再這麼在乎父母的想法之後,在我深切的體會到我們的價值觀是如此不同的時候,我可能覺得遺憾,因為沒有被你理解,但是並不會感到痛苦,至少,不需要你的道歉。

  這部片太過強調父母是錯的,錯的如此離譜,所以小孩都是對的嗎?媽媽不停的重覆搖控器,不讓小偉篡改成績是錯的嗎?茉莉偷東西、阿衍虐貓都是情非得以,全是父母的錯嗎?我認為事情沒有對錯,你怎麼教育你的孩子,取決於你的價值觀,而價值觀很難有對錯之分。

  我相信這裡的故事是真的,也相信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控制之下深受傷害,但是大多數對孩子有著沉重期許的父母,其實並不像片中這樣的偏執,那些媽媽根本是該看醫生的等級了,或是社會局該介入的等級。只是就算是不偏執的父母,同樣能讓孩子感到痛苦,因為孩子們愛你,希望達到你們的要求,而父母永遠覺得孩子還可以再更好!

 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我們期待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,不要把他當成個人人生的延續,展示品或是籌碼?不要因著一句「我是為你好」,就能夠行使無上的權力。我很想說,如果你拍這部電影,是希望有更多的家長可以反思,為什麼我們只想把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?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孩子原本的樣貌?那麼你必需讓我看到孩子的本質,你一直強調父母逼著孩子念書,但是我只看到茉莉愛寫小說,小偉會畫畫可是著墨不多,看不出他是為了消遣還是真的很喜歡,我想他比較喜歡的是交女朋友。你應該讓父母看到,除了讀書之外,孩子們還有很多可能,不然我這樣看下來,還真的覺得如果你閒閒沒事只想殺貓,那真的還不如去唸書算了!(雖說有可能就是唸到精神耗弱才會跑去殺貓,這又變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。)

  即使導演覺得她並沒有想造成親子的對立,但是對白的字裡行間,總看到深沉的恨意與濃烈的怨懟,不論是父母對子女,還是子女對父母!可是我相信,親子之間的出發點是愛,只是,愛並不能保證我們不受傷害,甚至,它才是讓我們受傷的根源。我一直覺得這部片會被拍成這樣,很大的成份是導演在影射她與母親間的糾葛,她很想要得到一個道歉

  我也曾埋怨過父母,發誓自己長大絕對不要跟她們一樣,我在看喜福會的時候哭得不可遏抑,因為父母永遠覺得我不夠好而感到痛苦。但是試著去理解他們之後,才發現那又怎麼樣?我的確不夠好啊!而且那個年代的父母不時興稱讚小孩,就算很厲害也要說我這孩子很笨。我後來終於知道,我不用苦苦去尋求父母的認同,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,她覺得我好不好無損於我是什麼樣的人,更無損於我知道她愛我。而真正不曾付出和給與過的,其實是身為子女的自己……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YC 的頭像
    HYC

  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

    H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